村庄往事——单县终兴镇罗庄村

admin202024-04-26 23:15:18

罗庄行政村下辖罗庄、东朱庄、永镇集、裴庄、柏树园、贾庄、小郭庄、张庄、杨庄九个自然村。 1953年属于第八区(终兴)管辖,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罗庄大队。1983年,撤社设乡,罗庄大队变更为罗庄行政村,属王小庄乡,2001年2月,合乡并镇,王小庄乡整体划归终兴镇。

村名由来

罗庄村 明末年间,罗氏自鱼台县罗屯迁往此地建村,故名罗庄。

东朱庄村 据说,此地原是朱姓地主在清朝中期建立的田庄,朱家佃户居住此地耕作,日久成村,故取名朱庄。朱庄现无一户朱姓,后因是重名村,由1986年2月经县政府批准,更名东朱庄。

永镇集村 据说,明初,陈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因村抵太行堤口,得名陈家堤口。至明景泰年间(1450-1456),窦、李诸姓迁入,人丁渐多,村居扩展,且设有集市,并在街头修建庙宇,取太平之意,改称永镇集。

裴庄村 明朝洪武十四年(1381 年),裴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故名裴庄。

柏树园村 清康熙四年(1665年),张氏十世自蔡堂镇四座楼迁此处安家定居,当时此处松柏参天,故名柏树园村。

贾庄村 据《贾氏族谱》记载: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),贾氏由东明县迁至成武县白浮图镇,于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)又迁到此处建村,故名为贾庄。

小郭庄村 清乾隆年间(1736-1795),郭氏十世祖迁住此地,因村小人少,故称为小郭庄。

张庄村 明万历年间(1573-1619),张氏自本县城东迁往此地建村,故名张庄。

杨庄村 据《杨氏族谱》载:明末,杨氏十世祖杨以敬在此建村,故名杨庄。

村庄古迹

永镇集古庙 据说,明初陈氏建村后,村名陈家堤口后朱氏迁入,至明景泰年间,窦、李、任、王、史、杨等诸姓迁入,人丁渐多,村居扩展,因生活所需,货物交易而形成集市,后朱氏迁出,陈氏后记无人,人们为祈福,在村中共修建了五座庙宇,并取太平之意,改陈家堤口为永镇集。村南建火神庙,村中建关帝庙,村东建白衣奶奶庙,村西建泰山奶奶庙,村北建玄帝庙,每座庙院占地五亩,有和尚管理,香火延续几百年。只剩下村中央的关老爷庙还有一间小屋,文革期间被拆除。

永镇集村南原有十几米高的太行堤,70年代村里建窑厂,把大堤毁坏,现基本成平地。

附:太行堤的由来

太行堤的名称,传说源于汉光武帝刘秀之口。汉代中叶,刘秀平定王莽篡朝造成的疮痍之后,一为巡视各地民情,一为拜谒先祖之陵,一路东巡,到汉皇故里参拜祖陵,答谢庇佑之恩。谒陵之后,见陵后之间水势汹汹,黄河之水时有侵夺,对祖陵构成很大威胁,于是下令军民共建,筑起一道长长的大堤,意在保护汉皇祖陵永不受水侵害。在为该堤定名时,他看到该堤由西南至东北逶迤而去,犹如山峦叠嶂,其走向与晋冀之地的太行山脉遥相呼应,遂将此堤定名为“太行堤”。

黄河夺淮入海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文帝十二年(公元前168年)的酸枣决口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记载,酸枣决口后“今河溢通泗”。泗水,是淮河的主要支流,既通泗,也势必入淮。此后,黄河曾长时期夺淮入海,而明、清两代尤甚。江苏丰县为汉祖陵所在,为避免祖陵被泛滥的黄河水所淹,修筑堤防就成为汉帝王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,把巍巍的太行山与堤防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
据清初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中有两处提到太行堤,一是在写刘大夏治河筑堤时说:“又筑西长堤,起河南胙城,经滑、长垣、东明、曹、单诸县,下尽徐州,亘三百六十里,谓之太行堤,凡五旬而功毕。”二是在写万历年间的河患时说:“明年(万历三十一年,1603年),复决苏庄,冲入沛县太行堤在县西北,灌昭阳湖,入夏镇俱详漕河,横冲运道……”

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约成书于1692年,为清初顾祖禹所撰写。为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,顾祖禹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,旁征博引,取材十分广泛。

《明史》成书于1735年,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(1368—1644年)历史情况的纪传体通史。《明史·河渠志》中有一处提到太行堤:“化龙(李化龙,万历三十一年任总理河道)甫至,河大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缕堤,又决沛县四铺口太行堤,灌昭阳湖,入夏镇,横冲运道。”这里讲的也是万历三十一年单县苏家庄决口。

从单县境内流入,经由复新河直泄南阳湖的河流则称“太行堤河”。

位处江苏丰县境内太行堤河,系1782年(清乾隆47年)、1851年(清咸丰元年)间黄河两次决口所形成的自然河流。原水从西南向东北流泄,直入昭阳湖。清咸丰年间改入复新河,为复新河流域最大的支河。现该河自山东省单县浮岗,经赵庄南、常店南至孙套楼汇入复新河。

复新河发源于砀山县玄帝庙,1851年(清咸丰元年)黄河从蟠龙集决口形成。复新河前称玉带河,清朝末年称新河,民国年间改称复新河。 ——(来源于网络)
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网友评论